孟子语录
——为人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壹 关于抉择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译文:

一个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感悟: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懂得抉择,如此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总起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同。有所不为还有一层意思是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不去做,只有懂得了这一准则,才能懂得应该去做什么,才能懂得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贰 关于取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为我所珍惜,道义也为我所珍视,如果两者不能兼有,便舍弃生命而取道义。

 

感悟:

孟子指出,生命的确可贵,但人绝不能为生而做不顾礼义廉耻的事。如果人人都选择为保全生命而舍弃大义,那么最终就会让所有人都成为苟且偷生的人。这样,当有灾祸发生,有战乱发生,有敌人侵略时,人人就只会选择逃生。到头来反而是自顾不暇,最终落得人人不能自保、丢失生命的可悲结局。所以,只有将大义藏于心中,握于手中,才能活得有尊严,有生命价值。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既感化着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让他们构建起了坚强的心理防线,维护着做人的尊严,又激励着不同阶层的人士在遇到灾难祸乱时,能够高擎大义之旗,赴汤蹈火,除暴安良,无惧无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整个社会才充满了正气,人性中才有了坚强美好的元素。

 



 

叁 关于反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译文:

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

 

感悟: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如果人一直在安逸享乐中生活,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