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父母的爱情,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在小说中,刘静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父母在婚姻中的磨合与坚守,真实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父母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卿卿我我,却也有很多发生在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原来,《父母爱情》的原著只是一个短篇小说,电视剧的美满幸福生活只是编剧编织出的一场美梦,原著中真实的生活是在安杰从始至终的愤懑不满与生活的琐碎不堪中慢慢地消耗着生命,直至终结。原著版和剧版虽同样出自刘静之手,但作品的内容、结构甚至核心意识都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受电视剧过度滤镜美化的影响,这部小说则是我对《父母爱情》唯一的了解。我感慨曾经意气风发秦德福和温婉高贵的安杰的生活怎么过得那么不尽人意,缓过神来想想,当小说照进现实的那一刻,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骨感又脆弱。


与剧版秦德福与安杰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伴最后到相守的“完美感情线”相比,原著中两人的情感羁绊则更显得“现实”和“斑驳”,从相识到结为伴侣,秦德福与安杰似乎各怀鬼胎,有利可图。初次见面时,秦德福贪恋安杰的貌美,安杰则贪图秦德福的权利。到婚姻中后期,秦德福小心提防,安杰处处不满,靠利益拼凑起来的“幸福”生活,危机四伏。安杰永远如初,虽然“母亲最终还是把手伸向了父亲”,但安杰永远都似一个装睡的人,叫不醒,自己也睡不舒服。她从来没有真正爱过秦德福,相反,自始至终充斥在她婚姻里的是流淌在血液中的鄙夷与不屑。


小说中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隔空对话一般的写作手法让我更加深入地走进了那个年代父母的爱情故事中。“我”是秦德福和安杰的第七个孩子,家中最小的女儿。父亲是政委,母亲是资产阶级大小姐,出身不算普通的“我”,却只跟父亲亲近,对母亲则嗤之以鼻。“我”知道,作为资产阶级大小姐的“我”的母亲,虽然瞧不上“我”父亲农民出身带给他的质朴和不良生活习惯,但又享受着“我”父亲政委身份带给她的虚荣,一边为“我”父亲生七个孩子来获得在这个家庭的成就感,一边又对她的孩子丈夫厌恶敷衍。


或许每个人对爱的理解都不同,我从此书中体会到爱也有所不同。


爱是包容,是付出。这点从秦德福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安杰有各种野蛮、不讲理,但是秦德福从来没有跟她较过真,而是用自己的的博大胸怀包容了她,这样两个人最后走过了一生。秦德福为了安杰放弃了升职的机会是付出,安杰为他适应艰苦生活并生育了七个孩子是付出。但这种付出在我看来更像是为了完成婚姻“契约”上布置给他们的任务,艰巨,又必须完成。


安杰用一生去找回自己,但最后,她成为了她最不想成为的人——她的丈夫,秦德福。她的生活习惯变了,走路姿势变了,一切的一切,在几十年的风雨冲刷中,早已不见踪影。  她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转变到不在意别人在她面前吃饭时发出难听的声响,处处针对细节的她,从不拘小节的那一刻起,我知道,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养尊处优的小姐”不过就是一个极其讽刺的称呼。秦德福和安杰是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他们有了七个孩子,共度一生却没有爱情,他们的一生都在向对方靠近,却又擦肩而过,本书结局,农村长大的父亲一副干部气派,脸上有婴孩般光泽,而自小养尊处优的母亲却长了皱纹,驼了背。故事的最后,“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


我想用我的笔触,去描绘现实世界中我理解的“父母爱情”。


在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白手起家共同创业是我听过最浪漫的爱情故事。二十几年前的故事,我只是略有耳闻。看着婚纱照上瘦弱的爸爸,很难和如今的他联系起来,我猜,无论是生活条件上的稍加富足还是性格上质的飞跃,都是因为遇见了妈妈。


爸爸比妈妈大两岁,那年,只有二十岁的他们,也嬉戏于市井行间,追逐于乡野之上,和如今的少年一样向往着明媚阳光,憧憬着世间美好。那年,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向彼此诉说爱恋,感受甜蜜的美好。他们是普通人,两份平凡普通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唯一。二十几年的风雨交加,岁月如针,默默地,细细地在他们的脸颊上绣出纹络,也在风里刻下痕迹。


父母人生轨迹的改变,只在于我的到来。


我和我的父母,处于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生命轨迹,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他们没有落后、老套的思想,同我的共同话题只增不减,他们努力着向我靠近,探索着我的心情,关心着我的生活,像打开一本书一样打开我,再品味我,这是他们独有的力量。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我相信,我的父母,会更加幸福。